冯亚东,我国杰出的刑法学家、全国优秀教师、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、四川省劳动模范、法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刑事法研究所所长。

冯亚东教授毕生潜心于刑法学教学与研究,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法学研究》《中国法学》等权威法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,专著《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》首批入选中青年法学文库,先后获得钱端升优秀科研成果奖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,为中国刑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从教30年,冯亚东教授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:先后执教本科、硕士、博士的《刑法学》《法律逻辑》《法社会学》等课程,他理论讲授深入浅出,案例探讨条分缕析,所授课程被学生评为“收获最大的课程”。

冯亚东教授学识渊博、治学严谨、勤奋敬业、正直清廉,是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的主要奠基人,对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卓著,深受同事和学生敬重与爱戴。

2011年不幸患上“渐冻人症”(肌萎缩侧索硬化症),因病医治无效,于2016年10月21日13时09分在成都逝世,享年63岁。

大爱写师魂

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本来有限,但如果这个人用他仅有的爱心支撑了更多的爱心,用他弱小的灵魂抚慰过更多的灵魂,那他个人的生命价值将会在影响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无限放大和延展。

冯亚东,我校法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刑事法研究所所长。以注释刑法学、刑法基础理论及法哲学(法文化)为主要研究方向,先后承担了法学本科的刑法学、法理学、法律逻辑学课程,法学专业硕士生的法理学、刑法总分论、刑法哲学、法社会学等课程,法学博士生的法理学和刑法总分论课程。

在他不幸患上“渐冻人症”(肌萎缩侧索硬化症)之前,他先后所得的各种荣誉已足以诠释他丰沛而大美的闪光人生:

全省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(1987年),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优秀教师(1997年),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(2004年),西南财经大学“感动财大十大人物”(2006年),四川省优秀教师(2007年),第二届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(2008年)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(2009年),四川省劳动模范(2010年)……

2011年,当冯亚东被查出身患重病后,反而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坦然,在传道授业、教书育人这条大道上,他愈发忘情燃烧,恣意挥洒。

就这样,一颗用大爱铸就的高尚师魂,通过它每一次拼力的脉动和激荡的心跳,那么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,震撼着我们的灵魂。

且行且思炼就大爱

冯亚东1969年初中毕业回山西原籍插队,1972年进工厂当工人,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;1982年毕业分配至四川南充地区中级法院刑庭,从事刑事审判工作(1985年被任命为审判员);1986年调至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,从事刑法学教学;1998年转至四川大学法学院任教,2002年7月调入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。

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履历:“从16岁起,四处漂泊,当过知青、农民工、工人、大学生、法官,最后定位于法学教师”。每一种不同的经历,对他来说不但是人生见闻的丰富,更是一种人格的锤炼。他曾如此深沉地感慨过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:这一切虽然是靠着所谓的个人奋斗与努力,但更重要的却是依附于共和国坎坷跌宕艰难前行的命运——是国家的兴旺繁荣和民主法治的建设成就了我们个人。由此我们看来,那些胸怀报国情结的知识分子,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”在他们身上并不是一句空话。

经历得越多的人,越容易同情弱小心存大爱。冯亚东常常用他的“奋斗史”告诉学生,要用宽容和友善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人。

1999年5月8日,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军轰炸,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、许杏虎和朱颖,炸伤数十名其他人,造成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,举国一片愤然。那时,冯老师还在川大任教,当他在课堂上讲起国际法庭首次对南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“种族屠杀、反人类以及其他罪行”进行审判、讲那些恶行带给世界的伤害时,冯亚东声泪俱下。

据他的学生、现任西财法学院副院长的汤火箭回忆说:“他是为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无端致死而痛下泪珠,其实那更是冯老师身上的个人良知和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。”

学生们真切的看到了冯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和本真的心在感化人,有很多学生后来评价道:冯老师在讲台上毫不掩饰的眼泪,对我们的内心触动太大了,比很多堂课程还强!

在做人与治学的关系上,冯教授认为应当以做人为先。在一个现实的人际环境中,先有做人的成熟并达至某种较高的境界,方才能在学问之路上具有宽阔视野与现实关怀。这样,学问才不致成为一种点缀而是学者理性与良心的表达,以推动转型社会向着民主法治的方向前行。

无私大爱熔铸高师品格

翻开冯亚东教学工作量的有关记录,记者惊讶地发现: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,他的课时均是189节。但从2012年9月到2013年7月,也就是他被查出患病、需要不断奔走医院期间,他的课时量却异乎寻常地猛然增加到351节。他说:“忘我地工作,也是摆脱病魔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嘛。”

从2011年不幸患病以来,冯亚东教授仍然坚持着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工作:他坚持给本科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教学;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支持硕士生、博士生的科研;他还亲自指导或通过博士生协助,于2012年在《中外法学》、《法学》等权威法学期刊上继续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。 即便在“渐冻人症”病情急剧加重的情况下,冯教授还不顾身体极度不适、行走困难,坚持参加硕士生、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会;对学界同仁的学术会议邀请或探讨信函,冯教授在手指不能伸直、手腕失去力气的情况下,仍然通过本人口述、学生记录的方式,完成学术会议论文、回复各方来信;在极大的药物副作用影响之下,冯教授不顾言语不便,从患病至今已经指导9名博士研究生完成博士学位论文、16名硕士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。

冯教授的精神,让了解实情的师生和同行们深受感动。

通博楼C423,一扇紧闭的蓝色大门隔绝了门外的喧嚣,这是冯亚东老师的办公室。

五个大书柜占据了大量空间,木质和铁质的书柜里分别装满了各类与法律相关的图书,书脊下方贴上了一个数字编号,书目都依照编号整齐排列。他的办公室也是刑法学研究所,他的学生喜欢来这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学术问题,也在这里取阅专业资料。图书馆并没有馆藏太多与法律专业相关的深度图书,为了方便学生阅读,他给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了一把自己办公室的钥匙,并耐心嘱咐他们:“多来看看书,多做做学问。”一把小小的钥匙,传递着沉甸甸的信任和厚重的爱。

面对着不再那么整洁的办公室,他的学生龚晔和郭悦同学熟练的开窗扫地。“每次我们来都会帮他打扫一下,他现在来得少了,这间办公室也很少打扫了。”说到这儿,龚晔有些哽咽。随后,郭悦也开口了:“有一次我在这里帮他整理资料,他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‘郭悦,你要做一个会做事的人,一定要多做实事。’我觉得非常感动,他不仅教书,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。”“多做实事”,这就是冯老师一直秉承的人生信条,他潜心研究学术,不慕虚名,他更教会学生如何踏实做人。

从教28年以来,冯亚东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:先后担任《刑法学》、《法理学》、《法律逻辑》、《刑法哲学》、《法社会学》、《刑法前沿问题研究》等多门课程的教学;分别给专科、本科、硕士和博士四种层次的学生上课。他授课形式丰富,课堂讲授、疑案解析、热点问题讨论,所授课程被学院的学生评价为“收获最大的课程”。他硕果累累,指导的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美国加州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、博士学位,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国内985、211高校任教,指导的1名博士生毕业论文被评为2014年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。

作为我校刑法学学科带头人,在冯亚东的多方努力下,西财刑法学学科点在国内刑法界崭露头角,已有较大影响。

自打来到西财后,冯亚东就全力整合学科资源,携刑事法学研究所同事积极争取开设刑法学硕士点,取得2003年一次申报即获教育部批准通过的喜人成绩(我校申报的刑法学硕士点,在当年全国专家匿名通讯评选中获得罕见的93.5高分);教研室所开设的中国刑法学课程200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。冯教授还为我校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这些成绩背后,离不开冯亚东教授一点一滴的付出。刑法学学科在我校属后发展学科,师资力量薄弱,专业图书短缺,无办公场地,面对重重困难,冯教授多方奔走,为学科点调入了教学科研骨干、申请到建设经费及专业活动室,并将自己收藏的部分专业书籍搬至教研室;面对教研室经费极其困难,他就自己掏钱购买图书及办公用品;硕士点初创阶段专业教师缺乏,他又想方设法请来国内高校的法学教授以及实务部门的专业工作者,为同学们开设课程或讲座。

刑法学硕士点开设至今已逾10届,师生齐心,形成一种奋进向上的学术氛围,每周都会自觉举办读书会开展课程内容讨论、案例研讨或专题发言。在冯教授倡导下,刑法学硕士点同学们共同努力建立了光华刑事法网站,现已为学界广为浏览。